古代宗教
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蔔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
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
易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巨大。
第一, 陰陽五行理論與道教教義
戰國末期的方士鄒衍將陰陽學說合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形成了“五德終始”理論,並運用這種理論構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構成論、歷史觀、形解銷化之術及依附於鬼神之事的理論。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從其思想根源上講,早已與陰陽五行說有密切關聯。漢代的方仙道家們更是不斷的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道教的教義之中,最明顯的體現是《太平經》的出現。《太平經》就是“以陰陽五行為家”的道教經典,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的主要理論基礎。認為:陰陽五行體現天道之理則,恒常 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 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陰一陽之理,遍於天地,為道 之用。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 安即萬物自成。陰陽之關係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其他如《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等,莫不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
第二, 陰陽五行說與道教神仙譜系
陰陽五行的思想影響到道教的前身之——古代宗教,古人對崇祀之神賦予“陰陽”、“五行”的屬性,網路了神靈世界。這種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來。如道教崇奉的東華帝君與西王母,亦稱木公、金母。《太平御覽》卷六六八引《集仙籙》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氣成真,與道合體”。又如真武大帝(或稱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是職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道教的這種具有陰陽無形屬性的神還體現在身內神上。道教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認為人體也是個小天地,天地間有的神靈在人體內都有對應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陰陽、五行之神,人體有“心君”及左陰右陽、五臟五行諸神,天神與人體內諸神的陰陽屬性相類相通。
第三, 易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運用易學的思想和符號系統來說明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並通過這種變化來指導人體的修煉,以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同一;同時針對社會的治亂提出相應的變通之道。其中人體的修煉與易學思想(主要是漢代易學)結合的最為緊密,突出的表現體現在《周易參同契》中。《周易參同契》是流傳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煉最早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後世的內外丹經莫不以此經為認證的根本。
從方術儀式來看,道教的符籙和內外丹術皆和《易》學密切相關。符籙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認為它“可譴鬼役神”,“鎮魔壓邪”。道教依《易》造符籙,《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籙。
墨家
道教吸收墨家思想源遠流長,墨家主張尊天、明鬼、兼愛、非攻,具有嚴密的組織。創始人墨子(約前480—前420年),名翟,其《天志》、《明鬼》系《墨子》一書的篇章。其組織主要組成者是手工業者和農民,其首領稱钜子。墨家多俠。墨家所說的“天”是有意志的能賞善罰惡的最高神,認為,天子如果做了利於老百姓的善事,“天”就會獎賞他;如果天子做了有損于國家和老百姓的事,“天”就會懲罰他。所以說要按“天意”去做事,想按天意行事,就要兼愛和非攻。在先秦諸家中,墨家最重技術,在他們的實踐活動中,涉及到冶煉、醫藥、養生以及宗教方術等方面,正因如此,在以後發展過程中自然會有不少墨家之徒流為方仙之士,也使後世一些從事種種奇異之術的方士都托言來之墨家。
墨家的尊天、明鬼和兼愛、互助思想都被道教所吸收,特別是墨家的嚴密組織性,對道教影響最大。戰國中期興起墨家學派,實際上已經形成為一個有宗教信仰、政治主張、共同的經濟關係,並有嚴密組織、嚴格紀律及自己的道德規範的政教合一的民間組織。道教與墨家學派,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作風上,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儒家思想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後人也評說道家“雜而多端”,這些正說明道教的包容性、開放性很強。道家吸收儒家的主要是倫理綱常思想。這種倫理剛常的核心就是“三綱五常”,道書中雖很少談及綱常的名稱,但宣揚這種思想的力度卻很大。在《太平經》中,這種思想就有明顯的體現,認為子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老師,官員不忠於君主,都是違反“天地之意”的行為。道教繼承發展儒家的倫理綱常往往與長生成仙思想相結合,而且以“神”的威力驅使人們去奉行。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應”思想和讖緯神學也被道教直接吸收。如《河圖紀命符》說:“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紀。”“讖”是一種宗教性的預言,即所謂“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緯”是相對儒家經典而言的,即用圖讖的觀點結合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來解釋儒家經典。儒家的讖緯神學在漢代一度盛行,儒生與方士逐漸合流後,極大的推動了道教對“黃老”的神化,對道教的孕育和出現,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醫學與養生
道教修煉長生以體魄健康為基本條件,所以特別注重養生健身之道,注意吸收古代醫藥學與養生學等思想內容,而在這方面自古以來就有著豐富的積累。如《莊子•刻意》載有:“導引之士,養形之人”,雲其“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雄經鳥申,為壽而已矣”,這就是早期的行氣之術,導引之功。其他如服氣、辟谷、房中等養生思想和方法都能找到史料依據,並且這些思想和方法在某些方面成為後世內丹學理論與實踐的源泉。在醫藥學上對道教影響最大的當屬《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上古天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靈樞•根結》、《靈樞•壽夭剛柔》等篇,論及飲食起居、調攝精神之道,是道教養生學的來源之一。《神農本草經》對後世醫藥學家和道教煉養家的影響頗深,齊梁時的陶弘景就是以《神農本草經》和前人的本草論述為基礎,重新整理出《神農本草經集注》的。而《集注》中的“名醫別品”,即唐以來本草書所稱的《名醫別籙》。
先秦道家思想與兩漢之黃老道
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認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長生久視,萬古常存而成為神仙。道家哲學是道教教義的理論基礎之一,《魏書•釋老志》在談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時稱:“道家之源,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其為教也,鹹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壽,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
先秦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 “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儘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黃老學大約產生于戰國中期的齊國。漢代黃老學的內容比較龐雜,除上述“人君南面之術”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便更以黃帝附和神仙學說,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託名黃帝。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陰方士于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天。漢武帝聽後十分羡慕,感歎不已地說:“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資治通鑒•漢紀十二》)這時,帝王臣子業已把黃帝奉之為神明。
到東漢,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後漢書—楚王英》記載:“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陀),齋戒祭祀”。漢明帝永平八年(西元65年)給楚王英詔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永平年間(58—75)作過重泉令和元和年間(84—86)作過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聖母碑》中贊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這時,已將老子尊為“道”的化身。
至東漢桓帝時(147—167),神仙學和黃老學相結合已正式形成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次年,又“親祀老子于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後漢書•祭祀志》)這時,老子已成為崇高的最高神靈。
黃老道繼方仙道之後興起,並由此過度到道教,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黃老道所尊崇的黃帝、老子,乃後來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黃老學說成為後世道教的理論基礎。
神仙信仰和方土方術
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後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他,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佈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
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