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易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巨大。
第一, 阴阳五行理论与道教教义
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阴阳学说合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五德终始”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上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汉代的方仙道家们更是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道教的教义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太平经》的出现。《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的道教经典,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 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 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 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 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其他如《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莫不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第二, 阴阳五行说与道教神仙谱系
阴阳五行的思想影响到道教的前身之——古代宗教,古人对崇祀之神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网络了神灵世界。这种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来。如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公、金母。《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集仙箓》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气成真,与道合体”。又如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职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道教的这种具有阴阳无形属性的神还体现在身内神上。道教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认为人体也是个小天地,天地间有的神灵在人体内都有对应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阴阳、五行之神,人体有“心君”及左阴右阳、五脏五行诸神,天神与人体内诸神的阴阳属性相类相通。
第三, 易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运用易学的思想和符号系统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指导人体的修炼,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同时针对社会的治乱提出相应的变通之道。其中人体的修炼与易学思想(主要是汉代易学)结合的最为紧密,突出的表现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中。《周易参同契》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炼最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后世的内外丹经莫不以此经为认证的根本。
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的符箓和内外丹术皆和《易》学密切相关。符箓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认为它“可谴鬼役神”,“镇魔压邪”。道教依《易》造符箓,《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箓。
墨家
道教吸收墨家思想源远流长,墨家主张尊天、明鬼、兼爱、非攻,具有严密的组织。创始人墨子(约前480—前420年),名翟,其《天志》、《明鬼》系《墨子》一书的篇章。其组织主要组成者是手工业者和农民,其首领称钜子。墨家多侠。墨家所说的“天”是有意志的能赏善罚恶的最高神,认为,天子如果做了利于老百姓的善事,“天”就会奖赏他;如果天子做了有损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天”就会惩罚他。所以说要按“天意”去做事,想按天意行事,就要兼爱和非攻。在先秦诸家中,墨家最重技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涉及到冶炼、医药、养生以及宗教方术等方面,正因如此,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自然会有不少墨家之徒流为方仙之士,也使后世一些从事种种奇异之术的方士都托言来之墨家。
墨家的尊天、明鬼和兼爱、互助思想都被道教所吸收,特别是墨家的严密组织性,对道教影响最大。战国中期兴起墨家学派,实际上已经形成为一个有宗教信仰、政治主张、共同的经济关系,并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及自己的道德规范的政教合一的民间组织。道教与墨家学派,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作风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儒家思想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后人也评说道家“杂而多端”,这些正说明道教的包容性、开放性很强。道家吸收儒家的主要是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刚常的核心就是“三纲五常”,道书中虽很少谈及纲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思想的力度却很大。在《太平经》中,这种思想就有明显的体现,认为子女不孝父母,学生不敬老师,官员不忠于君主,都是违反“天地之意”的行为。道教继承发展儒家的伦理纲常往往与长生成仙思想相结合,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谶纬神学也被道教直接吸收。如《河图纪命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纪。”“谶”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即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是相对儒家经典而言的,即用图谶的观点结合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儒家的谶纬神学在汉代一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后,极大的推动了道教对“黄老”的神化,对道教的孕育和出现,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医学与养生
道教修炼长生以体魄健康为基本条件,所以特别注重养生健身之道,注意吸收古代医药学与养生学等思想内容,而在这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积累。如《庄子•刻意》载有:“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云其“吹呴呼吸,吐故纳新,雄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就是早期的行气之术,导引之功。其它如服气、辟谷、房中等养生思想和方法都能找到史料依据,并且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某些方面成为后世内丹学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在医药学上对道教影响最大的当属《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灵枢•根结》、《灵枢•寿夭刚柔》等篇,论及饮食起居、调摄精神之道,是道教养生学的来源之一。《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医药学家和道教炼养家的影响颇深,齐梁时的陶弘景就是以《神农本草经》和前人的本草论述为基础,重新整理出《神农本草经集注》的。而《集注》中的“名医别品”,即唐以来本草书所称的《名医别箓》。
先秦道家思想与两汉之黄老道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道家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神仙信仰和方土方术
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